top of page

禅宗禅文化研究中心团队赴山西考察佛教历史文化

​赖学辉  文

山西是历史文化遗存的重镇,素有“地上文明看山西,地下文明看陕西”的美誉。山西存有的大量佛教历史建筑与造像,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源。

 

2020年8月3日—10日,由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·禅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成庆副教授带领的考察团队,在山西太原、晋中、长治、忻州、朔州、大同等地进行了为期八日的考察。

 

本次考察的主线,是从南北朝、隋唐、辽金到明清,不同时期重要的佛教历史建筑与造像。

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(460年)起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,为此行所到历史最早的佛教文化遗存,较为完善地保存了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与石窟寺的建筑格局。其中的“昙曜五窟”规模宏伟、胡风浓郁、人物活泼,是中国佛教早期造像的经典。

IMG_6709.JPG

位于忻州市五台县的南禅寺,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;佛光寺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,其东大殿建造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(857年),为典型的唐代庑殿顶木构建筑,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为“中国第一国宝”,寺内的彩塑、壁画、墨书题记、金建文殊殿、魏唐墓塔、唐石经幢等,都是具有高度历史、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。

IMG_6742.JPG

在长治市的长子县,法兴寺保存有唐代石造佛塔与宋代殿堂;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的崇庆寺,不仅保存了宋式木构建筑,还保留下了大量的宋代塑像。

WechatIMG704.jpeg

位于大同的华严寺与善化寺,是辽金时期的代表性佛寺。其规模格局、殿堂结构和彩塑佛像,都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WechatIMG699.jpeg

此行所见明清时期的佛寺建筑,有太原的崇善寺和晋中平遥县的双林寺。双林寺现存庙宇为明清两朝建筑,寺中彩色泥塑神态逼真、气势威然,造像中体现了许多民间故事形象,是明清佛教民间化的重要体现。

WechatIMG702.jpeg

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寺院是本次考察的支线。考察团队参访了朔州代县的白人岩寺和吕梁交城县的玄中寺。

 

白人岩寺为中国净土宗初祖、东晋高僧慧远所建,是慧远曾长期静修之地,也是他协助其师释道安弘扬般若学的重要地点,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玄中寺是北魏时期高僧昙鸾晚年驻锡之地,他曾在此宣扬净土宗要义;隋末唐初,又有名僧道绰(562—645)主持玄中寺,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。这一系的净土信仰远播朝鲜、日本,玄中寺遂成为日本净土宗祖庭。

此外,考察团队还参观了山西博物院、大同市博物馆与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,更为深入地了解山西一地的文物宝藏、地域文化和历史地位。

山西曾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统辖区域、辽金时期的都城所在地。考察团队一行也游览了雁门关与明广武长城遗迹,对昔日异族间拉锯与融合的历史,历史与佛教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,有了颇为直观的体会。

通过此次参访,考察团队较为完整地了解了中国佛教在北方发展的历史概况,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佛教文化的不同特征和信仰模式的转变,有助于禅文化研究中心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。

bottom of page